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惜春的人物形象总被扁平化解读,读者对惜春的了解无非是:绝情冷漠,与众不同,见之望而生畏,触之如碰冰霜。
(相关资料图)
惜春的“冷”并不是天生的,后天环境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
惜春的哥哥贾珍、侄子贾蓉都是荒淫好色之人,致使宁国府的风评极差,柳湘莲悔婚于尤三姐,就是因为宁国府只有门口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之身,柳二郎无法相信从这里出来的尤三姐,能是什么好女人?
垢谇谣诼,传遍市井茶坊,路人皆知,惜春便“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跟哥哥、嫂子断绝关系——我不沾你们的光,你们也别连累我的清白。
这是读者印象中的惜春,而在《红楼梦》开篇,惜春刚刚出场时,她并不是这副模样,她也有天真烂漫的一面——这份纯真后来被打破,是从惜春的一个好朋友开始的,这个朋友便是小尼姑智能。
原著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小姐们送宫花时,正好遇见惜春和智能在一起玩耍:
只见惜春正同水月庵的小姑子智能儿一处顽耍呢,见周瑞家的进来,惜春便问他何事。周瑞家的便将花匣打开,说明原故。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说着,大家取笑一回,惜春命丫鬟入画来收了。——第七回
这个场景非常有深意:陪惜春一起玩耍的,分别是尼姑智能、丫鬟入画——这两位充当“玩伴”的朋友,最后都伤了惜春的心。
惜春和尼姑智能的关系非同一般,她甚至开玩笑,将来要和智能一起去当尼姑。
当然,此时的惜春还年幼,自然不晓人事,只想和好朋友永远待在一起,才说出这句玩笑话,谁能料到这句笑话最终竟一语成谶。
智能的尼姑身份让惜春有些向往,这可能跟惜春的成长经历有关,她从小在荣国府长大,跟随贾母、王夫人一起生活,这两位长辈又都是信佛的,这种信仰无形之中可能影响到了惜春的价值观——淡泊养性、远离尘嚣喧闹,这样的生活令惜春向往。
可现实却给了惜春的价值观沉重一击,她羡慕的尼姑智能,居然身在尼姑庵,心在男人身上,她违背了身为尼姑的行为准则,跟秦钟偷偷厮混,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也都发生了。
最后秦钟生病,智能偷偷去秦家探望情郎,被秦钟之父秦业发现,动了雷霆之怒,将智能逐走,又棍棒教训了秦钟一顿,随后呜呼哀哉,一命归西,不久后秦钟羞愧难当,自知对不起父亲,也萧然长逝。
原著里从此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位智能,她是逃跑了,还是自尽了,亦或者重新回到了尼姑庵,我们不得而知,但声名已然狼藉的她,必然不能再进荣国府,陪伴惜春玩耍了。
惜春是否知晓这些糟心事?大概率是瞒不住的。
一方面这种丑事本就传播率很广,另一方面,智能又是水月庵的尼姑,经常来往荣府,和惜春关系不错,眼下突然消失,不消惜春打听,谣言自然而然就会传到耳朵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规律,从来不会令人失望。
智能对信仰和道德的双重背叛,无疑会影响惜春的价值判断——原来清修的小尼姑,居然也跟男人厮混,尼姑庵这等地方尚且如此,何况那滚滚红尘。
《红楼梦学刊》2022年第6辑刊载有《“逐入画”新解》一文,作者张萌在对惜春“冷血无情”进行解读时,也提到了智能的“信仰背叛”对惜春精神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个人十分赞同,文中写道:
如果读者尽可能地跨越审美距离的天堑,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也许会认同:身边人的欺瞒与触禁让人更难以忍受。更何况,这个被凤姐许为“素日还好”的侍女,竟同时是将宁府污秽之物引渡进园的罪魁祸首。其吊诡之处,恰似智能儿之身在净土而甘受情色污染。学者指出:“小说中虽然对惜春知晓其事之后的反应并没有着墨,但可想而知必然是深受打击。”如果说童年玩伴智能儿的犯戒之举给惜春留下了最初的阴影,那么入画私匿则进一步深化了惜春对所生存之世界荒谬和欺骗的认识,使这个仍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受到了第二次深重打击。——《“逐入画”新解》
我们将此段评论,和第七回“周瑞送宫花”的情节类比,就会发现,惜春身边处处充满着荒唐和欺骗,陪伴她的两个玩伴智能和入画,先后令她失望,自己的家宁国府又是荒淫之所,所谓的哥哥、嫂子,简直形同陌生人,处在这样环境下的惜春,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
如果一个人对红尘俗世的认知,只有污秽欺骗四字,那她就会想逃离这个世界,惜春最终“独卧青灯古佛旁”,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
标签: